今年以来,清江浦区围绕精品农业培育、生态环境优化、景观价值提升“一地三用”目标,按照“土地连片、产业升级、生态优美、机制创新、效益提升”的工作思路,突出串点、连线、成片,在完成后吴、王庄、先锋3个试点村组整体打造基础上,加快推进大运河以南、北京南路以东9787亩土地连片整治,推动南部片区由“特别乱、特别散”加速向“特别好”转变。
强化攻坚突破,打好综合整治“主动仗”。以全域空间治理为切入点,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三级先导”工程实施,系统推进土地综合治理、城乡环境专项整治,取得初步成效。开展土地综合治理。围绕“小田变大田”,在加强低效闲置土地整治、加快土地流转的同时,通过平沟填塘、平整田坎等方式,将88块零散农地整合成31块连片耕地、其中100亩以上的11块,形成3个千亩以上集中连片种植区,为适度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围绕“大田变良田”,扎实推进农业基础设施补短补差行动,优化整合农田路网、管网、渠网,同步建设农田防护林、落实生态保护措施,清淤河道11千米,开挖生态渠道3.3千米,促进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提升”。深化城乡环境整治。统筹开展“五大治理攻坚行动”,首批排查出的234处问题点位,已整改销号232处,整改销号率达99.1%;累计清理生活建筑垃圾2400余吨、清除田埂杂树3000余棵、补植沿线道路两侧苗木超2000棵,初步实现道路通畅、河道流畅、环境舒畅。
突出转型升级,筑牢产业发展“硬支撑”。立足区位优势,统筹推进精品农业培育、大地景观塑造、田园社区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含金量”和“附加值”。放大景观价值。依托已形成的集中连片“大田”,以“四季有景”为出发点,推行大田作物和节点种植,积极推行适度规模经营、统种统管统收、全程机械化作业模式,营造赏心悦目的田园风光。注重科技赋能。围绕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联合市农科院、柴米河农业公司、浪潮集团等,加强新品种研发、优质种苗栽培试验,积极引入数字化农业管理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增效。促进产业融合。积极推动产销一体发展,精心打造“二河味道”“寻味清江浦”等特优农产品品牌,因地制宜培育百亩共享菜园、千亩油菜打卡地、万亩鱼稻共生基地等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区,努力把南部片区打造成淮安市民的“口粮田”、周末休闲的“好去处”、农业科技的“制高点”。
坚持改革创新,破解机制束缚“最痛点”。将推进“一地三用”实践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国企平台改革、基层治理创新等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激发基层治理活力。锤炼干部队伍。组建“1+3+1”组织架构,坚持“周周推、到田头”,党员干部下沉到一线抓落实,引导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干部开阔眼界、破除路径依赖,群策群力解决重难点问题。推动国企转型。建立人田绑定、利益挂钩的种管收“田长”制度,将流转土地挂包到人、逐人制定岗位目标,推行薪酬绩效分配与土地产出效益挂钩,有效激发干部队伍干事活力,推动融投集团向城乡融合发展运营商转变。提升治理效能。创新“确权不确地”模式,将土地整理溢出部分交由国企平台统一运营,村集体收取土地管理费、参与盈利分成,村民既可流转土地拿租金,又可作为农民工拿工资,构建村民受益、集体壮大、国企增收的土地产出利益共同体。
据悉,清江浦区将结合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实施、二河东堤生态修复,持续深化“一地三用”探索实践,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大地景观、田园社区融合发展,努力打造自然风光胜景、生态农业场景、城乡融合美景相得益彰的“一地三用”实践示范样板。
今年以来,作为“五社联动”省级试点,清江浦区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的重要支撑作用,不断扩大实践场域,助力高效运行,以社工赋能社区善治,提升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一是以参与基层“融治理”为契机,推进“五社联动”生根落地。清江...【详细】
淮安市“广教研”主题研讨活动在清浦中学举行。学校供图这段时间,淮安市第一高级中学党委书记左万永先后前往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密集选人。“参加了多场名校优生招聘专场活动,成果不错!”左万永说,...【详细】
今年以来,清江浦区围绕精品农业培育、生态环境优化、景观价值提升“一地三用”目标,按照“土地连片、产业升级、生态优美、机制创新、效益提升”的工作思路,突出串点、连线、成片,在完成后吴、王庄、先锋3个试点村组整体打造基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