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投稿邮箱:news@chinahuaian.com.cn
中国淮安网
正在加载数据...
当前位置:中国淮安网> 教育> 中高考>正文内容
  • 高考即分离,是挑战也是机遇
  • 2020年07月07日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提要:“中考”和“高考”其实都给了孩子一次重新认识自己的契机,家长同时也会收获一份“懂得”。

原创 Adream Foundation 真爱梦想

“中考”和“高考”其实都给了孩子一次重新认识自己的契机,家长同时也会收获一份“懂得”。

“考不上好高中就上不了好大学”、“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高考改变命运”这样的话语不仅仅是国人对我国教育考试制度的真切体验,同时也是所用经历过中高考的“过来人”最鲜活的情感记忆。

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其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对那些第一次经历这种考试的孩子们来说,这些重要的考试在心理层面上究竟意味着什么?过度担心孩子的考试成绩反应了怎样的亲子关系?经历了“高考”过后,家长能懂得什么?我们今天就聊聊这些话题。

1

考试是孩子进入社会规则的“成人礼”

首先要明白“中考”和“高考”并不只具有衡量孩子智力或知识的功能,某种意义上,它也是孩子能否真正走向规则化的成人世界的“心理仪式”。

孩子成长学习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将自己的情感化需求逐渐转化为社会性需求的过程。

在心理发展阶段上,从“中考”以后开始,再经历高中阶段,甚至到大学阶段,孩子在心理发展层面上的最主要任务是形成自我认同感。

换句话说,就是孩子开始在社会环境或社会文化的参照下,逐渐形成自己对自身统一性的认识的心理阶段。

此时,周围社会环境对孩子自我认知的影响开始会变得尤为重要,甚至会超过其家长对孩子的影响。

孩子逐渐从“家庭中的自我”开始形成“社会他人眼中的自我”过渡。其实这个过程在日常生活中多少是不被非常明晰的意识到的。

但是,中考和高考都是一个契机,或者说是一种具有仪式感的形式。孩子在试图通过考取好成绩的同时,实际上也是慢慢适应社会规则的过程。

中考和高考的成绩在某种意义上也能够表示孩子是否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人化的社会身份的能力,是孩子能否为成为自己而展现能动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2

过度担心孩子考试成绩的家庭

孩子可能永远都长不大

在如今这个时代,社会节奏之快,教育竞争之剧烈是普遍存在的想象。

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隐隐约约感受到压力或者焦虑其实都是非常正常的。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父母对考试成绩的忧虑远远超过了孩子本身,那么就可能是存在问题的。

如果父母的紧张情绪大于孩子,表明父母在心理上还是把子女作为小孩来看待,还是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没有放手。

生而为人,这里的人首先是指自然而然的人,只有在不断的社会化过程中,才能逐渐从自然人变为社会化的人,孩子通过教育,经历“中考”、“高考”,其实也是接受社会化,独立成“人”的过程,那么背负相应的困惑、挫折也是正常的,更是必要的。

孩子只有在经历这些,才能在心理慢慢积累起自己独特的感觉,才能凭借这些独特的感觉慢慢找到发展自己的方向。

3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父母就会有一种“懂得”

我们可能多多少少有种感觉,好像只有在我们国内,高考似乎才特别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重视,似乎也只有国内的家长总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永远没有长大。

我们好像很少在媒体或报纸上看到其它国家的“高考”(如美国大学入学考试ACT)能够像中国那样,引发孩子家长以及整个社会的关注。

导致这种差别的原因很多,但较为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文化差异。

西方文化是个体本位的,比较推崇个体的权利,因此,西方背景下的亲子关系比较容易形成在情感上和个体意义上的边界。

而东方文化是伦理本位的,更强调集体主义价值观,所以,在东方文化的语境下,多数家庭的亲子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太强调边界。如果孩子与父母在感觉层面上,长期处于混沌没有边界的话,对孩子的长久发展是不利的。

高考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节点,这提示我们,通过高考的形式,孩子最终要为他自己的选择负责,以及今后去做出属于自己的决定,为人父母能做的更多是帮助而不是代劳。

当家长不再将过多的期待和愿望以“爱孩子”的方式占据孩子自身的感受时,孩子才会在心里慢慢体验到做自己的感觉。

当父母在心里真的能够承认其实孩子不属于自己的时候,自然就不再会体验到因为担忧孩子未来而引发的强烈焦虑了。



责任编辑:杜庄能
相关新闻更多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文章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