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淮安网 » 要 闻 » 社区 » 正文

小社区里的大民主 淮安市淮阴区刘河社区“你提我办”基层治理实践

2025-04-08 21:22:42 来源:央广网

在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一场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基层民主实践正在蓬勃开展,吸引着无数目光,民主的“魅力”在这里绽放出光芒。淮安市淮阴区人大常委会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精心指导下,于淮高镇刘河社区率先探索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点。

聚焦“最广泛”,筑牢民主实践阵地。刘河社区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点,以“展示民主的窗口、联系群众的桥梁、服务发展的载体、基层治理的平台”为定位,通过独特的“廊点站”模式,让基层民主更接地气。踏入镌刻足迹宣传廊,总长70米的长廊宛如一幅生动的“民主画册”。这里集中展示着刘河选区内人大代表的履职风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诉说着代表们为群众服务的点点滴滴;刘河村为民办实事的典型案例,让村民们切实感受到生活的变化。光影交错间,履职印记被深深镌刻,村民们从身边的点滴变化中,深刻体会到自己是村子的主人,民主意识在心中生根发芽。“你呼我应”实践站更是将民主延伸到群众的生活中。它健全完善了刘河选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的功能,围绕特色产业——赤松茸产业发展,打造了“搭把手”人大代表专业工作站,为搜集民情民意、发挥代表专长搭建了畅通无阻的桥梁。刘河实践点成为淮安市人大常委会首个挂牌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研习实践基地”。

聚焦“最真实”,明晰民主实践路径。为了让基层民主真正落地生根,刘河社区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三五”工作法,构建起党委领导下村支“两委”、人大代表、选民代表、选民“五方”共同参与,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五个”环节,实现人民享有选举、知情、参与、表达、监督“五项”权利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在社区治理方面,402户被划分成两个区、四个网格。同时,借助“积分银行”管理办法,激发了群众自我管理的热情。“表现换积分,积分兑奖励”的方式,让群众在参与基层治理过程中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成就感,进一步调动了基层群众自我管理、服务、教育和监督的积极性。在数字时代,刘河社区紧跟潮流,借助“数字人大”平台,积极推动“码上见代表”小程序应用。群众通过这个小程序能够实现“全天候联系”,真正参与基层治理的“全过程”。各类意见建议得到了有效收集和解决,群众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与民同行”代表小组议政则为解决难题织就了一张严密的“保障网”。群众反映的问题在村内无法解决的,人大代表将问题向镇人大主席团反映,“一事一议”召开议政会议;若镇里无法解决,则上报到区人大常委会,由区人大常委会组建代表小组持续跟进。实践点成立至今,已累计召开议政会议15场,一批急难愁盼问题得以精准破解。

聚焦“最管用”,彰显民主实践成效。在刘河社区的民主实践中,“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民治民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逐渐形成,一幅美好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为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居民刘大爷表示,刚搬进小区的时候,家里的铁锹、锄头等农具只能随意堆放在院子里。每到刮风下雨的时候,他就特别发愁。“实在没办法,大家就只能搭个彩钢瓦或简易的小棚子放这些工具,可这不仅不好看,还有人上门说这是违建,不让我们弄。”刘大爷满肚子话要说,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刘河选区的人大代表、村干部和选民代表挨家挨户上门了解情况。随后,他们将此事正式提交给了刘河村党总支。在随后的选民议事会上,人大代表、村支两委成员、选民以及选民代表坐到一起,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经过充分的交流和协商,大家达成了一致共识:由村委会请专业的设计院统一设计阳光房的规格和样式,引导居民们按照设计方案来建造阳光房,对于不符合标准的,住户需要自行拆除。如今,效果十分显著。在乡村产业发展方面,“稻菇”轮作项目在民主决策与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突破了发展“瓶颈”。“一揽子”计划的实施,让赤松茸亩产超3000斤,不仅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5万元,还带动26户群众走上增收致富之路,助力“强富美高”新刘河建设迈向更高标准。

如今,淮阴区人大常委会总结刘河基层民主实践点建设经验,按照“建管用”并重的思路,全力推进基层民主实践点建设软硬件提档升级。高家堰、徐溜镇、丁集镇、刘老庄、马头镇5个各具特色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点相继建成,人大阵地强起来,人大代表动起来,人大工作活起来,为基层民主的生动实践奏响了乐章,让淮阴大地洋溢着民主的芬芳!

责任编辑:吴青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