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淮安清江浦区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巧妙接住热门影视剧《北上》的流量,到科技数字赋能文旅体验,再到非遗与文旅深度融合,使得文旅产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魅力。
借势《北上》,打造文旅新热点
2025年3月,电视剧《北上》在央视热播,这部改编自茅盾文学奖作品的年代剧,以其精彩的剧情和精美的制作,迅速吸引了全国观众的目光。剧中“洪淮市花街”的原型正是淮安市清江浦区的花街,这一巧妙的关联让清江浦区的花街瞬间成为热门打卡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旅游热潮。
图源:人民网江苏
为了接住《北上》的流量,清江浦区在花街的街头巷尾布置了《北上》的剧照,还邀来本地做油端子的大厨摆摊,花街的商户们也积极行动起来,原本日均客流量不足5000人次,如今周末单日突破1.5万人次。
其中,璞园糖水店的店主于杰,作为在花街长大的90后创业者,在剧播之前就召集团队开会,确保产品稳定和服务质量。璞园糖水店在社交平台上的相关话题播放量近200万,店内除了提供各种特色糖水,还摆放了《北上》的相关剧照和周边产品,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电视剧带来的文化氛围。
淮安市文广旅游局局长许长坡表示,借助《北上》热播的东风,将继续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抓住热点因势利导。目前,淮安正在整体打造大运河百里画廊,包括板闸遗址公园、河下古镇的出新,都在尽最大限度保留其原有风貌。“‘花街下一站’,是我们把流量转化为拉动消费的新动力,后续将在城市治理、城市品牌、产品创新等多个层面发力。”他说。
数字科技驱动,开启文旅新体验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清江浦区积极推动数字文旅产业的发展,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旅游体验。
在里运河文化长廊景区,通过数字化对运河文化遗产进行阐释和展示。运用全息投影技术,以运河为画板,灯光投影为画笔,将里运河畔的文化遗存清江大闸、三馆一楼、国师塔等投影于运河水中,使实景与运河相融相合,为游客提供了沉浸式虚实结合的文旅新体验。
近日,淮安智航未来城项目签约仪式在清江浦区举行,为清江浦文旅发展带来新科技、打造新亮点、注入新活力。据了解,该项目围绕清江浦属地文化、从客户需要出发,设计和建立“研教文康”生态体系,建成清江浦最先进的低空场景应用平台,淮安最高端的银发经济活力健康社区,江苏最具潜力的新质生产力创新孵化基地。项目计划总投资1亿元,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1.5亿元,税收约1500万元。
图源:淮安政协微信公众号
科技赋能文旅发展,为清江浦区的文旅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智慧景区建设、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和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推动了文旅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未来,清江浦区将继续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探索科技与文旅融合的新模式、新路径。
非遗融合,传承文化根脉
清江浦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是地方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文旅融合的重要元素。近年来,清江浦区通过多种方式,让非遗在文旅产业中绽放光彩。
为让非遗活化,清江浦区积极探索“文艺+文旅”融合新路径,创作排演《娃娃井的传说》,以戏剧活化的形式传承非遗故事,赋予非遗新活力,致力讲好清江浦故事。该剧以文保点位娃娃井和非遗代表性项目《娃娃井的传说》为主题,从选材、创作、排演、演出的全过程依托文物与非遗,创新融合文物、非遗、艺术、教育于一体。
该剧通过儿童剧的形式,塑造了勇敢拯救百姓的小英雄形象,在非遗传说的基础上运用戏剧的艺术手法将文物与当下生活生动链接。该剧由本地艺术团与小学合作完成,旨在通过舞台剧的形式呈现清江浦运河边上小英雄形象,用舞台艺术赋能文物非遗,让古老的传说以文艺的审美方式带给广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
图源:清江浦非遗微信公众号
今年春节,清江浦区在文庙崇圣书院内举行了"2025清江浦非遗贺新春·我的家乡年"主题活动,组织清江浦区30多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加非遗推广活动。
在活动现场,各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游客进行了一系列互动。“先把红纸蒙在石刻上,再用湿毛巾轻轻打湿红纸……”这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指导游客制作石刻拓片。游客小心翼翼地将金色颜料均匀地刷在红纸上的凸起处,待晾干后再将红纸从石刻上揭开,一张印有“长乐未央”字样的拓片便制作完成了。“过年到文庙逛一逛,不仅感受到了年味,更感受到了文化气息。”市民王女士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