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投稿邮箱:news@chinahuaian.com.cn
中国淮安网
正在加载数据...
当前位置:中国淮安网> 新闻> 要闻>正文内容
  • 植为民情怀 走新质之路 建人民满意的城市轨道交通
  • 2024年08月06日来源:新华报业网

提要:助力“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开展全线网车站能耗标准分析,落实“一站一节能”要求,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新装备、新措施;实施空调水系统节能改造、车站照明灯具节能改造,光伏发电应用等节能措施,车站能耗同比下降约20%,节约电费约4361万元;持续开展电子板卡自主维修和继电器等深度维修,节约维保费用1186万元。

总书记在2019年9月视察轨道交通大兴机场线时指出:“城市轨道交通是现代大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发展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绿色城市、智能城市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轨道交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公交优先、绿色优先”为交通发展理念,以“建人民满意的城市轨道交通”为根本出发点,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向“新”要“质”,不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协会2023年度统计和分析报告,截至2023年底,江苏省已开通轨道交通运营城市8个,位列全国首位,运营线路长度1097.72公里,在建线路长度722.43公里,呈现出城市多、制式全、规模大的特点。南京地铁、常州地铁的绿色城轨示范项目顺利实施,苏州地铁发布了《智慧城轨创新发展规划》和《绿色城轨发展行动方案》,无锡地铁“城市轨道交通多元融合可持续发展示范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苏锡常都市圈轨道交通融合发展规划》顺利启动。

一、建设民生地铁,统筹“公益”与“品质”的关系

坚持“为人民建地铁、为城市建地铁”的宗旨。苏州轨道交通不断丰富网络化支付、碳积分等活动,开展设施适老化改造、静音车厢试点等便民措施,打造“风雨无阻、老少皆宜”的轨道交通;助力公交都市建设,深度推进“多网融合”换乘衔接,持续完善B+R(非机动车换乘地铁)、P+R(机动车换乘地铁)配套设施,以“交通圈”拓展“城市圈”激活“经济圈”。

坚持“快乐启程、温馨到达”的运营服务文化。在国内首创“无理由退票”、实施“多乘多惠”票价、票卡积分优惠等政策,让市民乘客拥有更多获得感、满足感;省内首推电客车车厢空调“同车不同温”模式,实现“冷暖车厢”乘客自选;搭建“互联网+”乘车服务平台,实现扫码进出站,提升市民乘客出行和生活的便捷体验;聚焦出行不便的特殊群体,购置爬楼机、设立“爱心包裹”特色服务,实现公益性与服务性的高度统一。

坚持“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便民服务精神。推出一系列便民出行的配套设计,“苏e行”APP上线爱心预约功能、无障碍渡板全线推广,非机动车停车位突破5万个,建成P+R停车场21个;设置车站纳凉区,并不断升级、改造,融入“吴语、昆曲、街巷”等苏州元素;打造“5号街巷”便民角,持续开展爱心义剪、自助血压测量、素人改造等活动,为乘客提供“行走在地铁站”便民服务;推出彩虹便民签、网络乘车码、手写版“畅优指引卡”等创新服务举措,持续用心、用情守候乘客旅程;孵化“乘着地铁游苏州”IP品牌,举办“遇见”文化节、江南小剧场等客运营销活动,“苏绣”主题车站获评“2023年度最美江南公共文化空间”。

二、建设创新地铁,统筹“守正”与“创新”的关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苏州轨道交通准确把握“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成立智慧城轨研究小组、车站数字化转型研究小组,描绘出具有苏州特色的转型发展蓝图。6号线涵青桥站入选“城市轨道交通数字化智慧大脑”先导示范站。

拓宽融资渠道,畅通发展“脉络”。创新筹资融资模式,与属地政府联合实施土地开发,将轨道沿线多宗土地纳入资金保障区;深入研究“以地换轨”模式实施路径,完成市域铁路资金与土地测算;探索建立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开发项目“投建联动”机制,努力实现轨道资源与社会资本有效互动。

树牢“链主”思维,推动产业创新。发挥苏州制造业优势,提出6大产业投资方向,明确13项负面投资清单,建立“融投管退”投资流程,出台苏州国企首个参股企业投资行为规范性文件,做到源头把关、过程管控;积极谋划资本运作,设立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发展基金,加强创新项目孵化与培育;积极推进强链延链补链工程,结合转型发展需求,投资民营科技公司、央企公司,探索新的增长点。

瞄准重点“赛道”,促进企业转型。成立科技产业公司,确立“智慧城轨、绿色低碳、创新科技”三大发展方向,与高科技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深耕轨道交通上下游产业链资源;深度挖掘企业自身政策、技术、人才等方面优势资源,组建江苏省轨道交通智能感知工程研究中心、产业院士协同创新中心等技术平台,科研投入超三千万元;深化数字轨道建设,出台数字转型三年行动方案,加快数字化技术与企业管理深度融合,自主承接数字化管理等项目。

三、建设绿色地铁,统筹“变革”与“低碳”的关系

实现“人享其行”美好愿景。以乘客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优化线网运营方案,压缩线路行车间隔,2024年跨年夜开展24小时运营,以304.1万人次客流再次刷新最高纪录;以提升服务为宗旨,全国首创数字人民币硬钱包无电无网支付,首推苏州话语音播报,车站配备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设备,乘客满意度连续十一年提升。

打开“多网融合”发展局面。推动地铁公交两网融合,优化新增公交线路35条,全线网增设换乘信息引导图,地铁出入口100米内的公交覆盖率超83%,近970万人次享受到换乘优惠政策;推动地铁高铁无缝换乘,配合高铁调整运输组织,实现早晚班次全覆盖对接。

建设“全龄友好”轨道交通。苏州轨道交通致力于打造“全龄友好”的服务品牌,针对退役军人、优抚对象、残障人士开放免费通道,2023年超244万人次享受政策福利;针对防疫人员、劳模、五星级志愿者、优秀人才发放“抗疫英雄卡”“地铁畅行卡”,超1863万人次;以服务为宗旨、以便民为导向,为市民提供精准化、定制化的服务,配有出行攻略、江南游鉴、登山杖、暖宝宝、爱心雨衣和急救箱等物品。

助力“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开展全线网车站能耗标准分析,落实“一站一节能”要求,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新装备、新措施;实施空调水系统节能改造、车站照明灯具节能改造,光伏发电应用等节能措施,车站能耗同比下降约20%,节约电费约4361万元;持续开展电子板卡自主维修和继电器等深度维修,节约维保费用1186万元。

在爬坡过坎、奋勇前行的路上,苏州轨道交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城市综合运营商”的新目标新定位,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以实干敢干苦干的精神,让“人享其行”的美好愿景加快变为现实,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贡献更大力量!



责任编辑:杜烽
相关新闻更多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文章排行榜